在深度学习中,Transformer 架构被广泛使用,而它所基于的注意力机制是最核心的部分,这里通过参考网上各种介绍注意力机制的资料,经过简化并重新组织内容,来说明注意力机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。
注意力(Attention)框架
19 世纪 90 年代,美国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斯(William James)提出了视觉注意力的工作原理类似于聚光灯,他认为:我们在日常中会聚焦一些事物,在这个焦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物体;而在这个焦点周围的区域(称为边缘)仍然可见其他一些物体但不是很清楚。基于这个注意力的原理,后来提出了双组件(two‐component)的框架,其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:非自主性提示和自主性提示,通过这两种方式都能够引导我们注意力关注焦点的改变。
- 非自主性提示
我们在所处环境中,时刻都能不由自主地目及一些事物,还有另外一些事物,这时进入视觉系统的物体如果有特别突出的特征,我们就会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其上面,如下图所示:
上面指定了 5 个物品:一份报纸、一篇论文、一杯咖啡、一个笔记本、一本书,其中装有红色咖啡的杯子的特征最突出,我们不自主地看向这些物品时会把注意力焦点放到咖啡杯上面,通过默认的提示选择了所关注的物品,它应该并不受我们意识控制,这就是非自主提示。
- 自主性提示
自主提示,就是我们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改变,选择聚集到一个并非是由于特征突出才关注的物体上。当我们可以将注意力焦点改变时,比如从上图显眼突出的红色咖啡杯,将注意力集中到最下面的一本书上,这时相当于强制给了大脑一个暗示,要将注意力焦点转移到一本书上,如下图所示:
使用神经网络来设计注意力机制的框架,就是基于上述非自主性提示和自主性提示的原理,来选择要聚焦的观察对象。具体抽象出来的元素就是最基本的 Key、Query、Value,如下所示:
- Keys(键):在非自主提示下,进入视觉系统的的所有元素的线索,称为 Keys。
- Query(查询):在自主提示下,自主提示的内容或元素的线索,称为 Query。
- Values(值):在由自主提示 Query 限制或者强制下改变注意力的焦点,也就是经过从 Keys 中进行匹配 Query,所得到的进入视觉系统的内容,称为 Values。
注意力机制的框架,可以用下图来表示:
上图表达了:
在注意力机制中,Key 和 Value 是成对的,而 Query 及其查询的结果是前面所有 Keys/Values 对的一个子集。
通过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将 Query(自主性提示)和 Keys(非自主性提示)结合在一起,实现对 Values(感官输入)的选择。
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
通过上面说明注意力的框架,接下来要理解注意力是如何进行汇聚(Pooling)的,即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使我们的视觉系统聚焦到了最后的物体上(如上面部分:将没有特别突出特征的一本书作为焦点)。从直观感觉上来说,貌似应该是 Query 与 Keys 越接近的话,注意力越集中,也就是说权重越大。
使用 Nadaraya–Watson 核回归模型,能够非常清楚地解释注意力机制。Nadaraya 和 Watson 提出,根据输入位置来对输出进行加权,则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推导:
其中,在推导的第二步代入了高斯核(Gaussian kernel)函数(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核函数:Boxcar/Constant/Epanechikov,具体说明可以参考这里 https://d2l.ai/chapter_attention-mechanisms-and-transformers/attention-pooling.html#kernels-and-data)。
上面公式中,x 对应于 Query,xi 对应于 Key。如果 xi 越是接近 x,则分配给 xi 这个 Key 所对应的结果 yi 的权重就越大。同样可以推导出,一个 Key 越接近给定的 Query,那么分配给这个 Key 对应的 Value 的注意力权重就会越大,即获得了更多的注意力。
上面公式给出了对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的建模:通过使用 x 与 xi 之间关系的来表示注意力的权重 α(x-xi),即使用 Query 与 Key 之间关系表示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。可以看出,它是不带参数的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模型,对应带参数的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模型,也可以同样推导出来,如下所示:
其中,公式中的 w 是参数,这个参数 w 可以通过学习得到,所以使用带参数的注意力模型也能够对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进行同样的建模。
上面,使用高斯核来对 Query 和 Key 之间的关系建模,高斯核指数部分可以视为注意力评分函数(Attention Scoring Function),然后把该数的输出作为后面 Softmax 函数的输入进行计算,这样将得到与 Key 对应的 Value 的概率分布(即注意力权重)。最后,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的输出就是基于这些注意力权重的值的加权平均和。
计算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结果的过程,如下图所示:
前面我们使用 Nadaraya–Watson 核回归模型,使用了一个高斯核 α(q, k) 基于相似度来评估注意力权重,注意力评分函数(Attention Scoring Function)如下所示:
不带指数部分的表达式,如下所示:
进而,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函数可以表示为:
选择不同的注意力评分函数,会导致不同的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操作。
自注意力(Self-Attention)
从形式上看,给定一个由 Token 组成的输入序列 x1, x2,…, xn,该序列的自注意力输出序列为 y1, y2,…, yn,根据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公式:
我们可以得到 yi 的表达式为:
在自注意力中,Query、Keys 和 Values 都来自同一组输入,所以称为自注意力(Self-Attention)。通过下面的动态图像中提供的句子,我们可以理解一下自注意力(Self-Attention)的原理:
当聚焦到前面一列头部的某个 Token 时,它会在后面一列(也是同一个句子中的 Token 序列)找到与该 Token 更相关的其它 Token,或者可以说句子中的每个 Token 都与前面当前所聚焦 Token 有一个相关数值,值越大表示越相关,对应的注意力权重也越大。当然,同一个 Token 与它自己最相关,通常相关值最大。
多头注意力(Multi-Head Attention)
多头注意力(Multi-Head Attention)融合了来自于多个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的不同知识,虽然它使用的是相同的注意力机制,但是能够比单个注意力汇聚(Attention Pooling)学习到更多的行为,比如,在句子内部能够捕获可变范围的多个依赖关系。
下面使用全连接层(FC)作为 Head,多个全连接层依次连接形成多头注意力(Multi-Head Attention),如下图所示:
上图中,在实践中是可以实现对多头注意力的多个 Head 进行并行计算处理的。
为了更形象的说明多头注意力,我们引用一个三维的说明图片(来自 peltarion.com),更直观地理解,如下图所示:
输入序列(如一个句子),其中的每个 Token 都获取到对应的 Word Embedding,然后输入到神经网络中(比如 Transformer 架构的网络)。在这个过程中,每一个 Head 都可以自己独立地去学习得到自己独有的特征,类似于只有一个 Self-Attention 的情况。而多个 Head 并行学习过程中,可能相当于有多个 Self-Attention 的情况,整体来看 Query、Keys、Values 在不同的 Head 上都可能会有部分互相不同,从而学习到的特征也就不同。
比如,在机器翻译任务中,使用多头注意力能够学习并捕捉到输入序列中的不同类型信息:一个注意力头可能学习句子的语法结构,而另一个注意力头可能学习句子中的于语义信息,这样更有利于模型生成准确、自然的翻译结果,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性能。
参考资源
- https://zh.d2l.ai/chapter_attention-mechanisms/index.html
- https://d2l.ai/chapter_attention-mechanisms-and-transformers/index.html
- https://armanasq.github.io/nlp/self-attention/
- https://theaisummer.com/self-attention/
- https://peltarion.com/blog/data-science/self-attention-video
本文基于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许可协议发布,欢迎转载、使用、重新发布,但务必保留文章署名时延军(包含链接:http://shiyanjun.cn),不得用于商业目的,基于本文修改后的作品务必以相同的许可发布。如有任何疑问,请与我联系。